微型轴承的稳定性与轴承发生失效的形式密切相关。为了提高轴承的可靠性,我们需要从轴承失效的形式入手,仔细分析微型轴承失效的原因,找到解决轴承失效的正确措施。微型轴承失效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磨损失效
磨损失效是指由于微型轴承工作表面之间的相对滑动摩擦而导致金属在工作表面上连续滑动磨损所引起的失效。
持续的磨损将逐渐损坏轴承部件,并最终导致微型轴承尺寸精度的下降和其他问题。磨损故障属于各种类型的轴承中最常见的故障模式之一,根据磨损的形式,通常可以将其分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
磨料磨损是指由残留在轴承工作表面之间的金属表面上的硬质异物或金属表面产生的磨屑造成的磨损以及接触面的相对运动引起的磨损,通常引起轴承工作表面上的沟槽型划痕。
2.接触疲劳失效
接触疲劳失效是指由于微型轴承工作表面上的交替应力而导致的材料疲劳失效。
接触疲劳失效的常见形式是接触疲劳剥落。接触疲劳剥落发生在轴承的工作表面上,并经常伴有疲劳裂纹,首先从接触表面以下最大交变应力出产生,然后缓慢延伸至表面并形成不同的剥落形状(如点状为点蚀或麻点剥落),剥落成小片状的为浅层剥落。随着剥落面渐渐扩大,向着深处扩展,形成深层剥落,深层剥落是接触疲劳失效的疲劳根源。
粘合磨损是指由于摩擦面上的微小突起或异物而导致的摩擦面上的不均匀摩擦。当润滑条件严重恶化时,由于局部摩擦热量的产生,容易引起摩擦表面的局部变形和摩擦微焊接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表面金属可以局部熔化,作用在接触表面上的力会将局部摩擦焊接点从基材上撕下局部摩擦点,并增大塑性变形。
3.腐蚀失效
在实际操作中,某些微型轴承不可避免地会与水,蒸汽和腐蚀性介质接触,因为这些物质会导致微型轴承生锈和腐蚀。此外,轴承在运行过程中还将受到微电流和静电的影响,这会导致轴承产生电流腐蚀。
轴承的锈蚀和腐蚀会引起在轴承套圈和滚动元件的表面出现坑状锈、梨皮状锈及在滚动体之间的间隔相同的坑状锈、整体生锈和腐蚀,最终可能导致轴承失效。
4.游隙变化失效
在轴承的工作中,由于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原始的调整游隙被修改,精度降低,甚至引起“咬死”,这称为游隙变化失效,外部因素有例如过盈量过大,安装不当,温度上升引起的膨胀,瞬时过载等;内部因素有例如残余奥氏体和残余应力的不稳定状态,都是造成微型轴承游隙变化失效的主要原因。
5.断裂失效
微型轴承断裂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缺陷和过载。当施加的负载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并且造成轴承零件破裂时,称为过载破裂。过载的主要原因是突然的主机故障或安装不正确。微裂纹,缩孔,气泡,较大的异物,过热的组织以及局部烧伤等缺陷也会因冲击过载或剧烈振动而在缺陷处导致破裂,称为缺陷断裂。
需要注意的是,在轴承制造过程中,对工厂原料进行复检,锻造和热处理的质量控制以及处理过程的控制可以通过仪器正确地分析上述缺陷是否存在。但是一般来讲,最常见的轴承断裂失效是过载失效。